
去年Yamaha Motor先后发布了两款MT旗舰街车的换代升级车型,分别是MT-09和MT-07,除了标准版本外,还有Yamaha首次搭载手自一体变速箱的AMT版本。Y-AMT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驾驶选择方式,让Yamaha继续领于当下造车潮流。
- 车身锐利的几何切割线条,形成MT运动街车极具辨识度的设计语言。设计理念展现出机械所带来的运动力量感和未来神秘感
- 新一代MT系列,继续延伸了“Dark Side of Japan”暗黑未机机甲战士风格,具象化的机甲面具车头造型
Yamaha中大排量街车,2025款的MT-09和MT-07,与她们的Y-AMT版本,同属第四代MT系列迭代车型,外型和配置都进行了大量更新,特别是MT-07的避震、车架和电控方面升级。2013年随着直二引擎的MT-07和直三引擎的MT-09推出,Yamaha正式宣告取代直四引擎代表的FZ6和FZ8时代。
Y-AMT半自动变速系统(全称Yamaha 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系统无需操作进合器,仅需通过车把上的拨开关即可手动换档。这是继MT-09 Y-AMT之后,首次在CP2引擎的MT-07搭载此系统的车型。
新款MT-07和MT-09是共享Y-AMT系统,这系统最大特点就是将传统换档时手脚并用的肌肉记忆彻底改变。因为没有左边离牛角和换档杆,如今可以完全解放左脚,只需左手食指(加档)和拇指(减档),拨车把左边按键进行推档操作。
对于MT(手动换档)和D与D+这两个自动档模式之间切换,可以通过车把右边的按键选择。其中D档更适合日常驾驶,它是综合各方面平衡的自动换档功能,而D +档则属于激进驾驶模式,意思引擎在更高转才会进行自动换档。
- Y-AMT半自动变速系统无需操作进合器,仅需通过车把上的拨开关即可手动换档。
- 对于MT(手动换档)和D与D + 这两个自动档模式之间切换,可以通过车把右边的按键选择
除此之外,Y-AMT与YRC(Yamaha Ride Control,Yamaha)可自定义骑行模式的电子辅助系统一起协同工作,互补协调动力曲线,以最佳引擎运作状态输出。与MT-07标准版相比,Y-AMT还具有巡航控制设置,在长途旅程中提供更轻松的骑行感受。
内容大纲
外型
与上一代相比,新款MT-09(Y-AMT)和MT-07(Y-AMT)运动街车,整体的视觉上,有一种未启动就震慑到心灵的感觉。新一代MT系列,继续延伸了“Dark Side of Japan”暗黑未机机甲战士风格,具象化的机甲面具车头造型,与车身锐利的几何切割线条,形成MT运动街车极具辨识度的设计语言。设计理念展现出机械所带来的运动力量感和未来神秘感。
除了造型大改变外,新款MT整个系列的配色,都以新设计的Ice Storm“ 暴风雪 ”为主题图案,而银灰色的车体主调,配粉蓝色的车轮,是第四代MT-07和MT-09的主打配色。其他配色还有蓝色和黑色。
引擎
新款MT-07的两个版本,共享一个CP2动力平台。继续沿用水冷四冲程直列两气缸DOHC引擎,每汽缸四气门。排气量为689c.c.,缸径和行程分别是80.0mm x 68.8mm,最大马力输出73.4ps/8,750rpm,最大扭力比旧款轻微提升,新款为6.8kg-m6,500rpm。
其中进气结构部件经过优调校,包括有空气过滤盒、进气管的参数经过重新修改,动力在保持原有的马力峰值之余,同时提高了少许扭矩输出,让引擎更具运动性和油门反应。新款还配置了F.C.C品牌的A&S滑动离合器。
MT家族更高性能的MT-09和MT-09 Y-AMT版本,动力为水冷四冲程直列三汽缸DOHC 4气门CP3引擎。缸径和行程分别是78.0mm x 62.0mm,排量量890c.c.,可输出最大马力119ps/10,000rpm及最大扭力9.5kg-m/7,000rpm,CP2和CP3引擎均符合欧五废气排放标准。
车架
作为第四代MT-07,不仅对外观进行了迭代变款,前车架也进行了大幅度优化。为了不影响原有结构下提升操控,钢管车架改善了管材的直径和厚度,从而增加了车架的抗扭性,巧妙之处是整体刚性数据比旧提升了约12%,但车架重量控制在原有挸格不变。
后摇臂为左右不对式设计,它与车架的链接件也是新设计,经过多项车架提升,配以强度更佳的倒立式前避震,让整体操控得到更最大化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新款MT-07首次采用倒立式前避震,前避震升级为41mm叉芯直径倒立式避震,行程130mm。后单筒弹箕避震经过升级,行程130mm,具有预戴和回弹阻尼可调。前煞车首次配置放射式卡钳。
- 强度更佳的倒立式前避震,让整体操控得到更最大化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 后摇臂为左右不对式设计,与车架的链接件也是新设计
MT-09的车架与旧款区别不大,依然采用高强度的铝合金双翼梁式Deltabox铸造车架,配以左右不对称铝合金后摇臂。配置可调式KYB前后避震,41mm叉芯直径倒立式前避震,行程130mm,后单筒避震行程为117mm。前煞车配298mm直径双煞车碟配放射式对向四活塞卡钳。245mm直径后单碟配对向单活塞卡钳,均配置Brembo的前煞车上泵。
电控
新款MT-09和MT-07以及Y-AMT版本的辅助电控,概括而言就是“MT-09丰富,MT-07够用”。它们部分辅助电控是相互通用的,其中包括YRC(Yamaha Ride Control)骑行辅助系统,YCC-T(Yamaha Chip Controlled Throttle)电子控制油门。而YCC-T则是首次应用在MT-07上。
MT-09/Y-AMT版,在电控投入十分丰富。TFT全彩仪表板可提供四个不同主题选择。配备六轴IMU传感器,包括TCS防后输打滑牵引力系统、SCS防侧滑、BC煞车控制和LIF前轮起头控制等、为赛道而设的BSR(前后轮差速调节),可提升在复杂路况下的稳定性。
还有巡航控制系统、电子快排(标准版)。动力模式方面有四项选择,分别是Sport(运动)、Street(街道)、Rain(雨天)及提供两个Custom(自定义)。keyless无匙启动装,省去插钥匙的传统操作,该设计还有油缸盖开启与关闭功能。
- MT-07/Y-AMT版配置了全新的智能互联的5英吋TFT全彩色仪表板咪表
MT-07/Y-AMT版,较旧款增加不少电控配置。包括配置全新的智能互联的5英吋TFT全彩色仪表板咪表。
动力模式设有三项选择,其中有Sport(运动)、Street(街道)、Custom(自定义)之外,还配置TCS防后轮打滑牵引力系统,以及可额外选装的第三代双向电子快排,还有继承YZF-R7跑车的滑动式离合器,能有效减少退档操作的钝挫感,并减少约22%的离合拉杆力度。
Sunny试车感受
今次测试的是一款自动波电自行车,在骑仕们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动波绵羊是使用CVT传动系统,但其实日本车厂研发了一种所谓DCT技术已经有10年时间,而今次这辆跃马全新MT07 Y-AMT就是配用上这种技术,以一个传统离合器再加上一个DCT电子系统,令到车辆能达至如自动波的操控效果,而且是十分之轻巧。笔者试车后就觉得很好玩,在此就向大家讲解一下这个“自动波”是如何运作的。
首先今次测试的是跃马在香港售卖得非常好的街车MT-07,其实这车款推出后都有很多车友会与同系更高一级的MT-09比较,因为当时两款车的车价只相差大约1万港元,于就人会问,何解买MT-07而不买MT-09呢?但是到最后大家都会在街上见到MT-07的数目是多过MT-09,究竟何解会这样呢?因为MT-07真是十分之适合平时代步、通勤,或游车河使用,而MT-09的引擎是比较高性能,如果于日常在街道上驾驶就需要较为专注。所以有时真的不是“有大买大”, 都要视乎自己的实际需要。
再说回MT-07的自动波(其实MT-09也是采用相同的系统),也有问过今次借出这车辆的车主何解不买较高一级的MT-09?他表示,MT-07自动波车于驾驶时会比较休闲舒适。其次是如果购买MT-09于日常在街道上使用,可能3波及4波也用不上,反而MT-07于市区内也有机会使用3波及4波,前者在细小的城市里可说是无用武之地;最后车主补充说也因为其他多种因素所以选择了MT-07作为日常代步工具。
MT-07的引擎表现就无需多讲,因为现时已经有很多用家在使用中,更是好评如潮。今次主要讲解的是车辆配用的自动波,与及更换了的避震系统。自动波是使用传统的有极力子片及有波牙的波箱,再加入了一个电子系统,于骑仕入波之前将离合器分开,当再扭动油门时就会慢慢与离合器接合,令车辆行驶。另外电子系统于引擎达至某一个转数时,就会自行转波。整个过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查看这个系统的结构图表,其实也十分简单,所以当系统运作时是十分之轻巧,在引擎外观上是完全看不到添加了任何东西。
而自动波系统就分为D及D+两个模式,D模式是于较低转数时就会转高波,是一个比较休闲及悭油的驾驶模式,D+模式则是将转数拉高了才会转高波,令驾驶时有明显的分别。另外亦设有一个MT模式,即手动模式,同样无需使用离合器,是由设在左边軚把的掣盒顶端设的一个+/-按键来操作,食指控制转高波,拇手就负责转低波。笔者试车时曾尝试用1波推高转数,引擎就即时俾到一个较强的爆发力。不过在试车时就没有使用过高波及进入“红区”,全因车辆仍是很新净,所以笔者只是用手动转回高波。途中也曾使用过2波及3波,反应很像于日常驾驶的普通街车的反应,当然拖波亦都可以,于高转数时拖低波,亦有拉高转数的反应出现。
同样也曾尝试于慢车时抵达某一个低转数段时,就算不用手动模式,系统也会协帮转回低波。笔者认为去到高转数的某一个范围都会跳上高波,因为真的不想强行测试这个系统,所以并没有尝试去到很高转数令系统自行跳高波。但相信系统已设有一个保护程式,于太高转数时也会自动跳高波。
前文也曾提MT-07 Y-AMT已换了新避震系统,前避震已经用上了倒立式前避震,虽然不能调校,但刚性已加强了。不过笔者就觉得前后避震可能因为尚未完成Run-in期,所以感到有点偏硬(个人就喜欢较舒适的避震设定),尚算可以接受,因为试车时也遇上一些凹凸不平的路面及坑渠盖,避震系统也能承担应负的责任。至于弯向性方面,个人就觉得有很高的玩乐性,可能因为不用兼顾操控离合器及拖波的动作,进入弯位时只需专注于油门及入弯动作,就可以甚为畅顺。当然前题是于入弯前先做好手动拖波,因为如果使用D模式时,系统就会转用高波及较低的转数,之后才跳至低波。但如果在弯中仍想保持一定的转数,就要以手动拖低一个波段。笔者于试车初时也不太习惯,因为日常要做前述的动作时是惯用左脚,但试车时就需要改用左手拇指负责操控。
最后就是Y-Connect及Garmin StreetCross应用程式,同厂也有一些车款使用,不过笔者之前就未试用过,所以今次就尝试使用这个导航系统。首先在电话下戴了一个App应用程式及亚洲版地图,大约有2G数据。但笔者今次就不是采用全个地图,只是使用语音部份及“箭嘴”提示,因为萤幕未够大令笔者的“老花眼”能看清楚地图,所以采用较为简单的语音,因为可以使用随身携带的蓝牙耳机,与及萤幕显示箭嘴来导航,于前行几多米后转左或转右,个人就觉得更容易查看。指示尚算准确,因为笔者并不是时常观看地图,且要同时兼顾试车时的其他事情。
总括来说,个人就觉得今次这款跃马MT-07 Y-AMT的自动波系统是有很高的玩乐性,可以令人很有信心及简易地操控车辆。不过就发觉原来没有了极力子,遇上塞车要摄车罅时,就不能再做半极力子的动作。亦有些朋友问及,代理会否返了这款自动波MT-07就不再引入有离合器的版本,在此可以说给大家知,当日笔者在代理取车时,普通版MT-07(有极力子)已抵达陈列室,大家不妨到陈列室睇睇。笔者也问及代理MT-09会否返普通版,他们说MT-09只会返有离合器的SP版,而普通版就只有自动波版本。笔者相信购买MT-09的用家都是钟爱其高性能表现,SP版更是不二之选。
总结
在整个MT车型家族里,旧款MT-07受欢迎程度,不及入门级的MT-03和准公升级的MT-09,所以第四代新款采取重大革新方案,包含引擎、车架、避震系统和造型都获得全面升级,运动性能大幅提升。Yamaha对新款MT-07/Y-AMT的诸多技术投入,可以窥见出有意提升知名度,从而增强在同级中的竞争力。
而对于Y-AMT半自动变速系统的加持,的确确降低了驾驶的门槛,吸引更多喜欢简单驾驶操作的车迷加入。其实每一样新科技的推广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就像当年的电子快排刚出现时一样。
而MT-09/Y-AMT,是MT车系里的明星车型,直列三气缸引擎的出色低扭表现,一直受到好评。增加Y-AMT版本,可谓是如虎添翼。
Caption(图说)
Y-AMT半自动变速系统无需操作进合器,仅需通过车把上的拨开关即可手动换档。
Y-AMT系统只需左手食指(加档)和拇指(减档),拨车把左边按键进行推档操作。
对于MT(手动换档)和D与D + 这两个自动档模式之间切换,可以通过车把右边的按键选择。
D档更适合日常驾驶,是综合各方面平衡的自动换档功能。
而D+档则属于激进驾驶模式,意思引擎在更高转才会进行自动换档。
与MT-07标准版相比,Y-AMT还具有巡航控制设置,在长途旅程中提供更轻松的骑行感受。
新一代MT系列,继续延伸了“Dark Side of Japan”暗黑未机机甲战士风格,具象化的机甲面具车头造型,与车身锐利的几何切割线条,形成MT运动街车极具辨识度的设计语言。设计理念展现出机械所带来的运动力量感和未来神秘感。
新款MT-07的两个版本继续沿用689c.c.水冷四冲程直列两气缸DOHC引擎,每汽缸四气门,最大马力输出73.4ps/8,750rpm及最大扭力6.8kg-m6,500rpm。
新款还配置了F.C.C品牌的A&S滑动离合器。
MT-09和MT-09 Y-AMT版本的动力同样源目一台890c.c.水冷四冲程直列三汽缸DOHC 4气门CP3引擎,可输出最大马力输出119ps/10,000rpm及最大扭力9.5kg-m/7,000rpm。
第四代MT-07的前车架也进行了大幅度优化,钢管车架改善了管材的直径和厚度,从而增加了车架的抗扭性,巧妙之处是整体刚性数据比旧提升了约12%,但车架重量控制在原有挸格不变。
后摇臂为左右不对式设计,与车架的链接件也是新设计。
强度更佳的倒立式前避震,让整体操控得到更最大化的稳定性和操控性。
新款MT-07首次采用倒立式前避震,前避震升级为41mm叉芯直径倒立式避震,行程130 mm。
后单筒油压弹簧减震经过升级,行程130mm,具有预戴和回弹阻尼可调。
MT-09依然采用高强度的铝合金双翼梁式Deltabox铸造车架,配以左右不对称铝合金后摇臂。
配置可调式KYB前后避震,41mm叉芯直径倒立式前避震,行程为130mm。
后单筒避震行程为117mm。
前煞车配298mm直径双煞车碟配放射式对向四活塞卡钳。
245mm直径后单碟配对向单活塞卡钳,均配置Brembo的前煞车上泵。
MT-09/Y-AMT版所配备的TFT全彩仪表板可提供四个不同主题选择。
keyless无匙启动装,省去插钥匙的传统操作,该设计还有油缸盖开启与关闭功能。
MT-07/Y-AMT版配置了全新的智能互联的5英吋TFT全彩色仪表板咪表。
继承YZF-R7跑车的滑动式离合器,能有效减少退档操作的钝挫感,并减少约22%的离合拉杆力度。
Sunny
自动波系统就分为D及D+两个模式,D模式是于较低转数时就会转高波,是一个比较休闲及悭油的驾驶模式,D+模式则是将转数拉高了才会转高波,令驾驶时有明显的分别。
在左边軚把的掣盒顶端设的一个+/-按键来操作,食指控制转高波,拇手就负责转低波。
“笔者试车时曾尝试用1波推高转数,引擎就即时俾到一个较强的爆发力。不过在试车时就没有使用过高波及进入“红区”,全因车辆仍是很新净,所以笔者只是用手动转回高波。”
“途中也曾使用过2波及3波,反应很像于日常驾驶的普通街车的反应,当然拖波亦都可以,于高转数时拖低波,亦有拉高转数的反应出现。”
“笔者认为去到高转数的某一个范围都会跳上高波,因为真的不想强行测试这个系统,所以并没有尝试去到很高转数令系统自行跳高波。”
“试车时也遇上一些凹凸不平的路面及坑渠盖,避震系统也能承担应负的责任。至于弯向性方面,个人就觉得有很高的玩乐性,可能因为不用兼顾操控离合器及拖波的动作,进入弯位时只需专注于油门及入弯动作,就可以甚为畅顺。”
“总括来说,个人就觉得今次这款跃马MT-07 Y-AMT的自动波系统是有很高的玩乐性,可以令人很有信心及简易地操控车辆。不过就发觉原来没有了极力子,遇上塞车要摄车罅时,就不能再做半极力子的动作。”
当日笔者在代理取车时,普通版MT-07(有极力子)已抵达陈列室,大家不妨到陈列室睇睇。
笔者也问及代理MT-09会否返普通版,他们说MT-09只会返有离合器的SP版,而普通版就只有自动波版本。笔者相信购买MT-09的用家都是钟爱其高性能表现,SP版更是不二之选。
2025 Yamaha MT-07 Y-AMT规格表
全长:2,065mm
全阔:780mm
全高:1,110mm
轴距:1,395mm
座高:805mm
最低离地距:150mm
湿重:187kg
油箱容量:13L
引擎:水冷四冲程直列双汽缸DOHC 8气门
缸径x行程:80.0 x 68.5mm
容积:688c.c.
压缩比:11.5:1
最大马力:73ps/8,750rpm
最大扭力:6.9kg-m/6,500rpm
供油系统︰电子燃油喷注
点火:TCI
起动:电动
驱动模式:链条
离合器/波箱︰湿式多片6前速
波箱比︰(1)2.846 (2)2.125 (3)1.631 (4)1.300 (5)1.090 (6)0.964
1/2次减速比︰1.925/2.687
前倾角︰24.2度
拖恵距︰93mm
耗油量︰4.1L/100km
碳排放量︰97g/km
车架:钻石型钢管
前悬挂系统:41mm正立前叉,行程130mm
后悬挂系统:炼接摇臂,行程130mm
前制动系统:298mm双钻孔碟配四活塞卡钳
后制动系统:245mm液压单钻孔碟配两活塞卡钳
前轮胎:120/70 ZR 17M/C(58W)
后轮胎︰180/55 ZR 17M/C(73W)
2025 Yamaha MT-09 Y-AMT规格表
全长:2,090mm
全阔:820mm
全高:1,145mm
轴距:1,430mm
座位高度:825mm
最低离地距:140mm
湿重:196kg
油箱容量:14L
引擎型式:水冷四冲程前倾并列三汽缸DOHC 12气门
缸径x冲程:78.0 x 62.1mm
容积:888c.c.
压缩比:11.5:1
最大马力:120ps/10,000rpm
最大扭力︰9.5kg-m/7,000rpm
供油系统︰电子燃油喷注
点火:电子
起动:电动
驱动模式:链条
离合器/波箱:湿式多片6前速
波箱比︰(1)2.571 (2)1.947 (3)1.619 (4 1.380) (5)1.190 (6)1.037
一/二次减比︰1.680/2.812
前倾角︰24.4度
拖恵距︰108mm
耗油量︰5L/100km
碳排放量︰116g/km
车架︰钻石形CF铝合金车架
前悬挂系统:KYB 41mm倒立前叉,行程130mm
后悬挂系统︰Ohlins单筒油压弹簧,行程117mm
前制动系统:298mm双钻孔碟配Brembo Stylema径向四活塞卡钳
后制动系统︰245mm单钻孔碟配单活塞卡钳
前轮胎:120/70 ZR17 M/C(58W)
后轮胎︰180/55 ZR17 M/C(73W)
撰文︰Aden
试车︰Sunny
摄影︰Sunny/Francis
车辆提供︰万里达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