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X-R 傳奇40年!從油冷番長到電控惡獸,回顧「大R」光輝歲月

1985年登場的 GSX-R750 以輕量化與高動力設計,重新改寫了大排氣量跑車的歷史,顛覆了當時人們對750cc 級距摩托車的傳統認知

40年來,始終如一地堅守著超級跑車的核心定位,不妥協、不放棄追求極致的GSX-R系列,堪稱摩托車歷史上最長青的品牌之一。在2026年最新車型發表之際,讓我們一同回顧這段傳奇歷程。(※本文聚焦四缸車型)

【1984 GSX-R(400)】初登場,日本專屬車款

首款冠名車型誕生於1984年,作為繼 RG250γ 之後第二款鋁合金車架車型,400cc跑車GSX-R(400)徹底複製了 Suzuki 耐力賽車 GS1000R 的外型,與同樣採用 GP 賽車風格的RG250γ一同,奠定了「仿賽車」類別。車重僅 152kg 的超輕量車身,搭載改良自 GSX400FW 的水冷四缸引擎,採用獨特的雙喉化油器(一個化油器內具備兩個節氣門的特殊設計)。


順帶一提,雖然正式車名原是沒有排氣量標示的「GSX-R」,但隨著 1985 年 750cc 以及 1987 年 250cc 版本問世,到了 1988年第三代車型時,才正式更名為「GSX-R400」。

 

【主要規格】水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4汽門 398cc 59ps/11000rpm 4.0kg-m/9000rpm 車重152kg(乾重)   輪胎 F=100/90-16 R=110/90-18

【1985 GSX-R750】搭載光榮油冷引擎的初代目

傳奇油冷引擎的首發車型GSX-R750,採用源自航空引擎技術的機油冷卻燃燒室設計,搭配繼RG250γ、GSX-R後的第三款鋁合金車架,實現較當時 750cc 級距平均輕 20kg 以上的179kg車重。

由於國內外賽事頂級組別的排氣量從 1000cc 調整為 750cc 後,讓 Suzuki 面臨苦戰,這款車正是Suzuki 傾力之作。透過YOSHIMURA的改裝,它在1985至1987年達成全日本 TT-F1 級別三連霸,可以說,正是這顆油冷引擎的成功,奠定了GSX-R 這個品牌的地位。

順帶一提,由於1984年 400cc 車款是日本專屬車型,因此從全球角度而言「GSX-R」這個車名首次登場應該是在 1985年,看來 Suzuki 官方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計算,並宣稱該品牌迎來了「40週年」。

 

【主要規格(日規)】油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4汽門 749cc 77ps/9500rpm 6.4kg-m/8000rpm 車重179kg(乾重)  輪胎 F=110/80-18 R=140/70-18

【1986 GSX-R1100】瞄準世界最快的旗艦車款

作為Suzuki 旗艦車款,GSX-R1100於 750cc問世隔年推出,搭載1052cc油冷引擎。看似相同的鋁合金車架,實際是採用加粗方管提升剛性,後輪也加寬一號。在保留仿賽車外觀的同時,透過微調騎姿以提升旅行舒適性。

儘管如此,憑藉著僅 197kg 的超輕量乾重(與當時 750cc 級距車款相當),搭配高達 130ps 的最大馬力,以世界最速的姿態稱霸車壇。

 

【主要規格】油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4汽門 1052cc 130ps/9500rpm 10.3kg-m/8500rpm 車重197kg(乾重)   輪胎 F=110/80VR18 R=150/70VR18

【1987 GSX-R250】系列的最終成員

作為400/750/1100cc系列的小老弟,GSX-R250 特徵是帶有流線感的空力造型,138kg車重搭載45ps水冷四缸引擎,化油器沿用初代400cc的雙喉設計。雖為鋼製雙搖籃車架,但首度採用前後17吋輪胎。

 

【主要規格】水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4汽門 248cc 45ps/14500rpm 2.5kg-m/10500rpm 車重138kg(乾重)   輪胎 F=100/80-17 R=130/70-17

【1988 GSX-R750】高轉速提升賽道戰力

首度全面改款,鋁合金雙搖籃車架剛性提升60%以上,引擎透過縮短行程(70mm×48.7mm→73mm×44.7mm)以追求高轉表現,輪胎規格全面升級為17吋。1989年為對抗Honda RC30、YAMAHA OW01 推出賽道認證版 GSX-R750R ,1990年更導入倒立式前叉等賽道用技術。

 

【主要規格(日規)】油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4汽門 748cc 77ps/9500rpm 6.8kg-m/7000rpm 車重195kg(乾重)  輪胎 F=120/70R17 R=160/60R17

【1989 GSX-R1100】排氣量提升與現代化車架

緊接的是750cc改款後推出的1100cc版本,基本設計延續750cc,但引擎缸徑行程雙雙擴大,排氣量從1052cc提升至1127cc。車架剛性增強25%,採用彎曲型機油冷卻器提升散熱效率,輪胎規格同步升級為17吋,雙出排氣管設計因此使車重略微增加。

 

【主要規格】油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4汽門 1127cc 143ps/9500rpm 11.9kg-m/7250rpm 車重210kg(乾重)   輪胎 F=120/70ZR17 R=160/60ZR17

 

【1992 GSX-R750】水冷化逆襲競爭對手

面對競爭車款崛起,終於放棄漸漸失去優勢的油冷引擎,搭載全新開發水冷四缸全面改款。車架維持雙搖籃結構,但採用五角形粗管提升24%抗扭剛性,懸吊系統導入全可調倒立式前叉等賽道用技術。

 

【主要規格(日規)】水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4汽門 749cc 77ps/9500rpm 6.8kg-m/7000rpm 車重208kg(乾重)  輪胎 F=120/70R17 R=170/60R17

【1993 GSX-R1100】水冷化打造日系最強155ps

與前一年的750相同,將GSX-R 標誌性的油冷引擎改為水冷新引擎。透過將缸徑×行程調整為長行程設計,排氣量略微下修至1074cc,但最大馬力達到前代車型+10ps的155ps。

這個數據超越了當時的競爭對手KAWASAKI ZZ-R1100的147ps,堪稱當時日系最強。車架與750相同,在維持雙搖籃結構的同時進行全新設計。前煞車卡鉗升級為對向六活塞等進化,充分展現旗艦風範。

 

【主要規格】水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四氣門 1074cc 155ps/10000rpm 11.7kg-m/9000rpm 車重231kg(乾重)   輪胎F=120/70ZR17 R=180/55ZR17

【1996 GSX-R750】車體與引擎皆採革新結構

將雙搖籃車架(Double Cradle Frame)改為全新設計的雙翼樑車架(Twin Spar Frame)。此外,車體尺寸也以 GP500 廠車 RGV-Γ500 為範本,將軸距設定為同級最短的 1400mm,水冷四缸引擎也採用極致縮減前後長度的全新設計。

引擎三大核心軸(曲軸/主軸/副軸)並非排列於同一平面,而是採用三角形配置,此結構雖是現代超級跑車的常規配置,但此車款正是首開先河者。另一個重點是,透過徹底輕量化,成功實現與初代相同的車重179kg乾燥重量。

到了 1998年,供油系統從化油器改為FI(電子燃油噴射)。此外在1997年,也推出了 GSX-R600,它延續了750的基礎架構,並作為參戰 Supersport 600 級別賽事的基礎而開發。

 

【主要規格(日規版本)】水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四氣門 749cc 77ps/10000rpm 6.7kg-m/7500rpm 車重179kg(乾重)   輪胎F=120/70ZR17 R=190/50ZR17

【2000 GSX-R750】徹底輕量化提升戰鬥力

以輕量化為重點進行全面改款。引擎再次全新設計,透過汽缸與上曲軸箱一體化等措施減重4kg。車架同步全新設計,在搖臂延長的同時,維持軸距與前代相同的1400mm。加上其他外裝部件的徹底輕量化,達成車輛乾重166kg。此車款與隔年登場的GSX-R600及初代GSX-R1000 共享設計基礎。

 

【主要規格】水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四氣門 749cc 141ps/12500rpm 8.6kg-m/10500rpm 車重166kg(乾重)  輪胎F=120/70ZR17 R=180/55ZR17

【2001 GSX-R1000】「750車體搭載1000引擎」的思維模式轉變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1000cc級距的超級跑車市場急速發展。初代 GSX-R1000 正是以「同級最強和最輕量」的規格強勢登場。憑藉了將「1000cc 引擎安裝在 750cc 車體上」的創新思維,成功實現了170公斤 的乾重,比當時最輕量的SS YAMAHA YZF-R1更輕7kg。

而這顆引擎爆發出當時 SS 車款最強悍的160ps最大馬力,缸徑×行程設定偏向長行程(排氣量亦略低於1000cc,為988cc),這項設計是為了將引擎寬度控制在與750相同,最終卻意外產生了超越對手的低中轉速扭力。GSX-R1000 兼具速度與易於操控的優良傳統,正是由此開始建立的。

 

【主要規格】水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四氣門 988cc 160ps/10800rpm 11.2kg-m/8500rpm 車重170kg(乾重)  輪胎F=120/70ZR17 R=190/50ZR17

【2003 GSX-R1000】鞏固公升級最強地位

當時公升級SS車款慣例是每兩年進行改良,GSX-R1000 亦在首次登場的兩年後進行了全面大改款。新車架採用強化車架的擠壓成型新材質,使車體乾重減輕了2kg 至 168kg,引擎透過改良FI(電子燃油噴射)、Ram-Air衝壓進氣與排氣系統,馬力提升4ps至164ps。

前煞車從傳統軸向安裝卡鉗改為輻射式卡鉗,頭燈也從原本的橫向雙眼改為縱向雙眼,在外觀設計上全面翻新。

 

【主要規格】水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四氣門 988cc 164ps/10800rpm 11.3kg-m/8400rpm 車重168kg(乾重)  輪胎F=120/70ZR17 R=190/50ZR17

【2004 GSX-R750(600)】歷代750cc最輕量車型

承襲前年登場的1000cc 車型造型元素,並採用專屬車架設計。乾燥重量163kg,創下了歷代 GSX-R750 中最輕的紀錄。引擎則基於前一代為基礎,透過採用鈦合金氣門等零件以強化輸出馬力,另外,採用輻射式煞車卡鉗等設計也與1000cc 車型看齊。

同時,也另外推出了它的兄弟車 GSX-R600,它共享了相同的基礎架構,但搭載了 599cc 的引擎。

 

【主要規格】水冷四行程並列四缸 DOHC四氣門 749cc 148ps/12800rpm 8.8kg-m/10800rpm 車重163kg(乾重)  輪胎F=120/70ZR17 R=180/55ZR17

【2005 GSX-R1000】確立「GSX-R=最強」之名車

2005年式在提升壓倒性性能的同時,更改善騎乘舒適性。縮短座墊至手把距離40mm,使騎姿更緊湊,座高較舊款降低20mm等進化,乍看似乎偏離純正SS傳統。然而透過壓縮比提升、節氣閥擴大/雙噴嘴化噴射系統,以及缸徑擴大0.4mm,使排氣量達到公升級的999cc,引擎輸出最大馬力達178ps,最大扭力亦增加0.7kg-m至12.0kg-m。車乾重僅166kg,以數據徹底壓制追趕的競爭對手。


此代確立「GSX-R1000=最快升級SS 」的評價,其中 2005年「K5」與 2006年「K6」更被譽為歷代名車。現行 GSX-S1000 系列所搭載的引擎,正是以此年代GSX-R版本為基礎開發。

 

【主要諸元】水冷4行程並列4缸 DOHC4汽門 999cc 178ps/11000rpm 12.0kg-m/9000rpm 車重166kg(乾重)  輪胎F=120/70ZR17 R=190/50ZR17

【2006 GSX-R750(600)】引擎革新,預見未來兄弟車的設計

2006年式採用全新設計引擎並追加平衡軸,並改變三大核心軸配置,將離合器上移實現緊湊化,在維持1400mm軸距的同時,搖臂得以延長35mm,成為 2009年GSX-R1000 技術的先驅。配合引擎變更,車架也同步全新進化,兄弟車 GSX-R600 亦同樣持續推出。

 

【主要諸元】水冷4行程並列4缸 DOHC4汽門 749cc 150ps/13200rpm 8.8kg-m/11200rpm 車重163kg(乾重)  輪胎F=120/70ZR17 R=180/55ZR17

【2007 GSX-R1000】首度搭載,引擎特性可調的「S-DMS」

2007年式首度採用雙出排氣管,雖因應法規關係而使車乾重增加了 6kg,但透過擴大進排氣口、改良噴油嘴與減少活塞泵氣損失(Pumping Loss)等方式,最大馬力提升至185ps,並首度搭載了可依騎乘狀況改變引擎輸出特性的S-DMS系統。全新設計的車架,全面皆採用鑄造製程。

 

【主要諸元】水冷4行程並列4缸 DOHC4汽門 999cc 185ps/12000rpm 11.9kg-m/10000rpm 車重172kg(乾重)  輪胎F=120/70ZR17 R=190/50ZR17

【2008 GSX-R750(600)】造型革新與電控強化

2008年式延續前代基礎架構,改良噴射系統、加大排氣管容量,並新增電子轉向阻尼器、S-DMS引擎模式切換與退檔扭力限制器等細節。外觀方面也有所革新,將頭燈由縱置雙燈改為橫置三燈。

 

【主要諸元】水冷4行程並列4缸 DOHC4汽門 749cc 150ps/13200rpm 8.8kg-m/11200rpm 車重167kg(乾重)  輪胎F=120/70ZR17 R=180/55ZR17

【2009 GSX-R1000】首度全面革新的公升級引擎

2009年式為初代以來首度徹底重新設計引擎。採用短行程設定(73.7×59mm→74.5×57.3mm),並以三軸(曲軸/主軸/副軸)呈三角形排列,並調換副軸與主軸位置,並將離合器上移以縮短引擎前後長度,此設計使搖臂可延長32mm,同時軸距反而縮短10mm至1405mm,與2005年式相同。車體亦同步新設計,前煞車採用一體式卡鉗,縱置式頭燈改為橫向擴張的造型更顯有型。

 

【主要諸元】水冷4行程並列4缸 DOHC4汽門 999cc 185ps/11500rpm 11.9kg-m/10000rpm 車重203kg(裝備) 輪胎F=120/70ZR17 R=190/50ZR17

【2011 GSX-R750(600)】軸距縮短,車重減輕8kg

2011年式將軸距縮短15mm,並針對外裝件、車架、懸吊、電子系統與排氣管等進行全面輕量化。透過質量集中大幅提升彎道性能,重量較前代減輕8kg(600版減輕9kg)。引擎內部多數零件重新設計,進一步性能提升並同時減輕2kg。

 

【主要諸元】水冷4行程並列4缸 DOHC4汽門 749cc 150ps/13200rpm 8.8kg-m/11200rpm 車重190kg(裝備) 輪胎F=120/70ZR17 R=180/55ZR17

【2017 GSX-R1000/R】導入MotoGP技術,睽違8年大改款

公升級SS熱潮約自2010年消退,但隨著BMW等歐系車廠崛起與2015年YZF-R1引領的電控革命,Suzuki 終在8年後全面改款。搭載源自MotoGP的技術,包括動態追蹤煞車系統、10段可調循跡控制等電控技術。

新引擎採用可變汽門正時「Broad Power System」,在維持中低轉速扭力的同時,爆發出197ps的最大馬力。雖然同時也推出了配備前叉氣瓶等高級配備的頂級車型 1000R,但 GSX-R1000仍與純賽道取向的競爭對手不同,憑藉著豐沛的中低轉扭力與靈活柔韌的車體,開創了獨特的市場定位,不僅能兼顧享受山路騎乘樂趣,價格也相對親民。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該系列首次推出的日規版本(僅 1000R )。

 

【主要諸元】水冷4行程並列4缸 DOHC4汽門 999cc 197ps/13200rpm 11.9kg-m/10800rpm 車重203kg(裝備) 輪胎F=120/70ZR17 R=190/55ZR17

【2026 GSX-R1000/R】符合環保法規+選配定風翼(小翼)

2026年式才剛剛在2025年鈴鹿8耐發表,引擎雖維持既有架構,但內部零件全面更新以符合EURO5+標準,同時提升耐用性。全新排氣系統重新設計使得尾管更加修長。車體外觀延續現款設計,但可選配新增的碳纖維定風翼/小翼(依市場列為標配)以強化下壓力。

整合式電控系統為新一代S.I.R.S.(鈴木智能騎乘系統),新增了「側傾扭力控制(Roll Torque Control)」,透過IMU與輪速感知器,偵測車身姿態,以控制扭力輸出,實現過彎後的最佳加速,並將循跡控制與防浮舉控制等系統整合為車身姿態控制「Smart TLR系統」。

此外,透過採用輕量化得ELIIY Power 製鋰電池,成功維持了203kg車重。這款新車不僅追求賽道表現提升,亦保留了舊款能享受到山路騎乘樂趣的優點。

 

【主要諸元】水冷4行程並列4缸 DOHC4汽門 999cc 195ps/13200rpm 11.2kg-m/11000rpm 車重203kg(裝備) 輪胎F=120/70ZR17 R=190/55ZR17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
フォローしよう

最新情報をお届けしま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