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乘報告】稱頭的街頭霸主 KAWASAKI「Z H2」

 

【KAWASAKI Z H2】細節&試乘報告

從去年(2019)東京摩托車展公開以來已經過了半年。KAWASAKI在今年(2020)4月4日推出的Z系列最新旗艦款Z H2,是一台如同車名「H2」一樣,搭載了機械增壓引擎的NK街車。

 

在可以說是街頭悍將車款戰國時代的現在,採用Z系列傳統的「Sugomi」設計加上H2系列機械增壓引擎的Z H2,甚至可以說是預告這個級別即將迎來全新時代的一台車。

 

而且更讓人驚訝的還是它的售價。雖然在日本的建議售價是1,892,000日圓,並不是一個容易下手的價格,但如果把它換算成是一馬力9,460日圓的話,絕對可以說它的CP超高。在這之前還處於「1馬力1萬日圓」的世界,但是這台車卻讓人可以利用更低多價格來享受到200匹馬力的驚人威力。

 

這次我們要介紹的就是從問世之前就話題不斷的Z H2的細節與裝備,並為大家送上試乘報告!

SUGOMI&Minimalist

【全長/全寬/全高】

2,085mm/810mm/1,130mm

【車體重量】

240kg

 

Z H2的設計概念是「SUGOMI & Minimalist」。「SUGOMI」指的是Z系列共通的那種設計,像是低低的頭燈、渾厚的油箱與引擎,還有到往上翹的車尾為止那種令人聯想到「伏在地的猛獸」的車體曲線。

 

車體左側甚至還設置了機械增壓引擎專用的通風口,展現出了Z系列其他車款所沒有的強烈存在感。正如同「Minimalist」這個單詞一樣,功能配件全部都沒有加上任何裝飾,配合設計讓整台車變得更加簡潔俐落。

 

帶著獨特存在感的綠色編織車架雖然乍看之下好像與H2一模一樣,但是實際上卻是Z H2專屬設計的編織車架。搖臂也不是選用單搖臂,而是採用了反饋Ninja ZX-10RR技術的配備。透過這些改變,讓Z H2同時兼顧了支撐高馬力引擎的高剛性以及產生輕快操縱性能的柔韌彈性。

雙腳著地性

Z H2那830mm的坐墊高度與超級運動車款可以說是不分上下,但是身高173cm的工作人員坐上去之後,雙腳腳跟卻只有稍微懸空而已。  

 

由於身高155cm的工作人員雙腳直直放下來的地方剛好就是腳踏的位置,所以在避開腳踏位置之後,就會變成雙腳腳尖勉強可以碰到地面的姿勢。再加上Z H2本身也不輕,所以保持這個裝態撐起整台車已經是極限。

 

從騎士把腳放到腳踏上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如果想要讓膝蓋與大腿內側緊貼油箱的話,在夾住油箱之前膝蓋就會先碰到車架。雖然說改變騎乘位置的話就能夾住油箱,但是如果是以最自然的姿勢的話,就會變成夾到車架,感覺上可能就不太容易用大腿夾住車體。

實際試乘的結果

由於難得有機會可以試乘Z H2,因此這次我們特別在市區街道、高速公路以及山路等等各種場面下試乘看看。

 

比想像中還要適合街道騎乘?!

實際上這次試乘時最讓人感到驚訝的或許就是在街道騎乘的部分。  

 

在推著車身移動以及第一次跨坐到車上時雖然會覺得240kg果然一點都不輕,但支撐車身這件事情本身並不會讓人覺得難受。在剛開始騎乘時雖然筆者心裡對200匹馬力以及機械增壓引擎有點膽怯,不過當筆者將騎乘模式設定到「ROAD」開始起跑後卻意外發現,這台車在起步之後離合器連接表現非常地溫和,在低轉速狀態下也不會不靈敏,騎起來非常地順暢。

 

即使是在街道上也能將檔位提升到6檔,時速60km/h的轉速為2,500rpm,感覺上瞬間就能從車陣中超過去。而且只要打開油門的話,也能穩穩地進行加速。這個狀況基本上適用於所有騎乘場面,如果想要騎得比較有速度變化的話,也只要將檔位維持在3~4檔就能很好的享受騎乘。

 

Z H2不只引擎操控起來非常容易而已,還透過採用輔助滑動式離合器的油壓式離合器以及電子控制的油門讓所有操縱都變得非常輕巧,大大地減輕騎士的負擔。  

 

雖然在狹窄的地方以及停停走走時會出現那種騎乘大台車的疲勞,但是這點只要是大型摩托車都是一樣的。Z H2沒有「馬力太大難以操縱」、「低轉速時不靈敏」等等的問題,反而是讓騎士在騎乘的時候感到馬力游刃有餘,而且在低轉速時的表現也不會讓人產生不滿。

 

在高速公路上巡航性能出色!但騎起來卻一點都不覺得舒服⋯⋯

在看完以低轉速為主的市區街道的表現之後,現在將場景一變,換到高速行駛的高速公路上。畢竟Z H2的速度能到120km/h,因此自然會讓人期待它在高速公路時能看到超越街道騎乘時的轉速數字出現。  

 

雖然筆者故意在交流道進入到主線車道時以1檔的速度加速,但是這個時候Z H2卻展現出它機械增壓引擎的真正本領!從轉速6,000rpm時一口氣提升的轉速以及讓身體彷彿要從車體上滑落下去的猛烈加速,雖然維持在1檔卻能讓時速瞬間達到100km/h,出乎意料體驗到的這個加速,讓筆者在戴著安全帽時就忍不出脫口而出「這也太不妙了!」這句話來。

 

這裡說的「不妙」指的是如果接下來認真飆起來的話到底會是什麼情形的恐怖心,還有如果繼續以更高轉速和增壓騎乘的話,可能會因為爽過頭讓駕照被吊銷的不妙。  

 

雖然在街道騎乘時,只要停止打開油門就會出現機械增壓引擎特有的那種產生增壓的機械葉輪旋轉的聲音,但是在高轉速狀態下,透過增壓一口氣送進的空氣則會產生極大的進氣音以及加速,一再提醒騎士注意到自己現在騎的車款使用的正是機械增壓引擎。

 

當然,Z H2不只是馬力充沛而已,打到6檔也只要將轉速維持在4,000rpm的狀態下就能以時速100km/h的速度進行巡航,並不需要一直維持加速。而且它還配備了巡航控制系統,這在長距離騎乘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備。  

 

不過,可能是因為Z H2是街頭悍將車款的關係,所以自然也無法避免會出現身體受到風壓干擾的問題,雖然以它的馬力以及功能在高速公路進行巡航時一點問題都不會有,但是騎士卻不免會在行進間感到不舒服。

 

雖然並不會不擅長山路騎乘,但是卻需要特別小心

以上簡單確認了一下Z H2在低速與高速時的騎乘表現,這次則是將評分重點移到過彎上來。  

 

Z H2本身在過彎傾斜車身時非常地順暢,並不會出現不容易轉彎的問題,騎士也能穩穩地支撐著車體。雖然連續過彎時,會在回正車身時感受到與Z H2車重相符的重量感,但是這些都還在能接受的範圍之內。

 

比起進入彎道時的表現,反而是回正車身時的狀態更讓人在意。就算是在傾斜車體時,只要油門打開,機械增壓引擎就能開始加速。在連續過彎時這點卻反而使得摩托車變得不靈敏,騎起來卡卡的,這種騎士本意以外的加速讓騎乘變得驚險連連,反而需要騎士一直小心注意。  

 

這期間有好幾次都是透過六軸慣性測量裝置(IMU)帶來的循跡控制系統解圍,而且也讓人感受到所有電子控制裝置都是操縱Z H2不可或缺的配備。

體驗到200匹超高馬力的引擎

與Ninja H2一樣搭載機械增壓引擎的Z H2,能發發揮出200ps的超高馬力。  引擎因為是使用水冷式DOHC 4汽門並列四缸998cc引擎,所以透過KAWASAKI獨門的平衡型機械增壓引擎以及控制機械增壓引擎的電子控制配備,讓騎士在不管任何轉速範圍下都能獲得強而有力的加速感。  

 

順帶一提,這顆機械增壓引擎並不是只由KAWASAKI的摩托車部門所研發,而是透過KAWASAKI旗下的航太科技、能源環境等等各部門以及技術研發本部共同研發而成。因此它絕對可以說是「川崎重工」的技術結晶!  

 

甚至為了讓騎士可以更好地享受機械增壓引擎獨有的作動音以及進氣音,KAWASAKI還特別調整改良了聲音。

 

排氣管也配合EURO5廢氣排放標準,將結構改良到最佳狀態。

自由自在操縱高馬力的電子控制裝置

雖然不自覺總是被機械增壓引擎以及200匹馬力吸引住,但是Z H2所搭載的電子控制配備也相當豐富。以下就為大家介紹下Z H2搭載的各種電子控制裝置。

 

・轉向管理功能(KAWASAKI Cornering Management Function,KCMF)  活用六軸慣性測量裝置(IMU),KAWASAKI獨家的車體管理系統的總稱。透過這個系統能更精準的操控各種電子控制裝備。

 

・智能防鎖死煞車系統(KAWASAKI Intelligent anti-lock Brake System,KIBS)  

除了前後輪的速度差之外,還能分析煞車卡鉗的油壓以及ECU的資訊,比起一般的ABS系統更能細緻地進行控制。

 

・起步彈射模式(Kawasaki Launch Control Mode,KLCM)  

透過起步時控制引擎馬力發揮出最有效率的起步、加速表現的功能。主要是用於比賽起跑時的功能,以在安全的封閉道路上使用為前提,因此這次並沒有機會實際測試。

 

・循跡控制系統(Kawasaki TRaction Control,KTRC)  

現在已經完全通用於摩托車業界,用來避免輪胎空轉的系統。主要是在過彎回正車身等等狀況下,後輪喪失抓地力時會作動。除了避免輪胎空轉之外,還能透過IMU來控制車體姿勢。

 

・馬力模式  

可以從全馬力、中馬力、低馬力等三種模式來設定引擎的馬力輸出特性。中馬力模式大約是全馬力模式的75%,低馬力模式則是限制了50%的馬力輸出。

 

・騎乘模式  

馬力模式加上循跡控制系統所組成的模式。能從SPORT、ROAD、RAIN以及任意挑選自己喜好搭配的Rider模式等四種模式中進行選擇。

 

・電子快排(Kawasaki Quick Shifter,KQS)  

處理升檔與降檔的電子快排。從轉速2,500rpm以上開始作動,因此在街道中騎乘時不需要操控離合器也能換檔。

 

・電子巡航控制系統  

透過把手左邊開關設定任一速度之後,不需要操控油門就能維持一定速度的優良配備。特別是在高速公路進行長距離巡航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備。

「Sugomi」設計的燈具類

Z H2的車頭刻印著只有搭載機械增壓引擎車款才能使用的「川字標誌」。燈具類全部都使用了LED燈,除了頭燈以及呈現出英文字母「Z」的尾燈設計之外,Z H2與其他Z系列車款一樣都採用了「Sugomi」設計。

 

【頭燈】

▲「川字標誌」正是KAWASAKI旗艦車款的代表象徵

 

【尾燈】

新款TFT儀錶板

最新的全數位TFT儀錶板提供兩種顯示方式。圖像顯示模式除了能表示出車體所承受的加速G以及即時呈現轉彎傾角之外,還能讓騎士用眼睛確認機械增壓引擎的增壓狀況。

 

儀錶板的顯示功能如下所列:

時速表、轉速表、換檔指示器、升檔指示器、總里程、雙里程錶、油量表、續航可能距離、瞬間/平均油耗、室外溫度、水溫計、時間、節能行駛指示燈、IMU慣性測量儀感知器、KIBS指示燈、增壓、增壓溫度等等,能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資訊。

 

甚至還能透過下載專屬的手機APP程式「RIDEOLOGY THE APP」讓摩托車連接上智慧型手機。除了能透過智慧型手機設定各種模式之外,還能確認自己的騎乘紀錄,絕對是騎士在紀錄兜風旅行時的好幫手。

 

▲更加重視運動騎乘的模式

位置恰到好處的把手

把手高度不會太低,以街頭悍將車款來說,上半身的前傾程度也不會太過頭。

 

 

各種電子控制以及儀錶板的顯示基本上是透過把手左邊開關來操控,螢幕設定則是透過右邊把手打開選單畫面。油門則是採用電子控制的電子油門。

左右兩邊的煞車以及油壓離合器主缸,雖然H2是採用的是Brembo製品,但Z H2則是換成了NISSIN製。

把手附近有一個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把手桿上沒有空間可以用來安裝手機架。由於儀錶板設置在把手固定座上方,然後儀錶板左右兩邊則是煞車油壺,因此在設計上完全沒有留下任何空間可以安裝手機架。

支撐輕快騎乘的底盤裝置

【煞車裝置】

前輪煞車採用了直徑320mm的雙碟盤煞車以及Brembo製M4.32一體式煞車卡鉗,後輪卡鉗則是採用NISSIN製配件。由於H2的煞車配備了直徑330mm、厚度5.5mm的煞車碟盤以及Brembo製「Stylema」煞車卡鉗,因此Z H2無法避免給人一種配備等級下滑的感覺。

 

但是由於Z H2配備了KIBS系統,因此在日常騎乘中並不會讓人因此對煞車性能感到不滿。

【懸吊裝置】

前輪搭載了SHOWA製的SFF-BP,左前叉能調整阻尼,右前叉則是可以調整預載。後避震器一樣也是使用了可以調整阻尼、預載的SHOWA製避震器。

份量感十足的油箱設計

油箱容量容量:19L  

分量感十足的油箱容量有19L算是比較多的,因為這次試乘有比較多機會讓油門作動,所以實際油耗大約是14km/L。  

 

如果主要是用於兜風旅行或者是街道騎乘的話,油耗應該還能撐更久一點,巡航距離應該會落在300km左右。

移植自超級運動車款的坐墊

坐墊形狀與超級運動車款使用相同的設計,前面比較窄但是後面比較寬。因為坐墊前面比較狹窄,因此以它的坐墊高度以及寬度來說,雙腳著地性算是比較好的。  

 

後座坐墊下方則是收納了標準配備的ETC2.0(僅限日規)。

最重要的販售價格!

日本建議參考售價(含消費稅10%)

1,892,000日圓

總結

大家覺得Z系列最新的旗艦車款「Z H2」表現如何呢?

 

雖然上面已經介紹過Z H2的規格、配備以及騎乘表現,但是筆者還是得再說一次,Z H2的「CP最好」。雖然一再重複這件事情聽起來可能有點囉唆,但是200匹馬力、機械增壓引擎再加上最尖端的電子控制配備,售價卻不到200萬日圓,絕對是買到賺到。

 

以現在最尖端的超級運動車款來說,就算是日本國產摩托車也都要200萬日圓以上。就筆者個人來說,Z H2絕對可以進入筆者目前騎過的所有摩托車中的前幾名。

 

不過,這次試乘時唯一感覺到的缺點則是「這台車的最佳舞台到底在哪裡?」。  

 

充分發揮出機械增壓引擎以及電子控制配備的騎乘場面寥寥可數,如果在一般道路上爽快的操起引擎的話,下場絕對是跟自己的駕照說拜拜。騎車兜風旅行的話,只要考慮到裝載性及空氣阻力就會讓人只想要當天往返。

 

雖然山路騎乘的表現比想像中好上許多,但是跟H2相比,Z H2底盤裝置的等級也的確是下降許多。由於它龐大笨重的車體,所以只要騎一陣子就一定會讓人在意起底盤裝置。儘管如此,Z H2還是存在著許多不實際騎乘看看就不會發現的樂趣。

 

「不怎麼去賽車場騎車,但是又想要享受馬力充沛的車款」、「就是想要引人注目」、「想要跟別人炫耀自己的摩托車馬力有200匹」、「想要說看看『我的車可是有機械增壓引擎』這句話」等等,想找一台可以實現大家各種自我滿足的車款的話,Z H2絕對會是最適合的一台!

 

資料提供「Webike編輯部」
「Webike台灣」編輯部編譯

 

この記事が気に入ったら
フォローしよう

最新情報をお屆けしま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