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amaha 自 2016 年首度发表 以来,抢眼外型加上无穷的改装潜能,深受广大车迷的喜爱,并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运动速克达。现在经过 5 年的酝酿,终于迎来首度的大改款,以 Force 2.0 之名重新出发。
究竟这款人气街跑从里到外翻新之后,是否能超越前作呢?因此本次编辑部就以新旧款 Force 短兵相接进行比较,结果如何就来看看我们的深度测试吧!
内容大纲
【动力测试】
想要了解新款 VVA 引擎在 Force 2.0 上是否有过人的优势,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把两台车直接推上马力机来验证囉!
![]()
从 Force 2.0 的马力图来看,最大马力约在 8,000 转左右,而动力曲线则是 Yamaha 一贯的线性风格,从 4,000 转开始平稳输出至峰值,马力重量比大约是 11kg:1hp。
![]()
接着看看初代 Force 推上马力机的表现,虽然与 Force 2.0 一样动力从 4,000 转开始涌现。不过在中速域快速攀升,12.1 匹的最大马力也在约 7,250 转时提早达到。
![]()
将两代的马力图放在一起比对就一目了然,初代 Force 在 5,500 转时就达到 12.8 Nm 的最大扭力,整体的动力输出都明显优于 Force 2.0。不过 Force 2.0 2的引擎拥有更高的转速,延伸性更好,到断油前还能维持最大动力的七成。
![]()
【0-800m 加速测试】
除了马力机上的数值之外,当然少不了实地加速测验,就来看看新旧款 Force 在 0-800 公尺的加速表现吧!
在测试之前将两车设定成原厂建议值,而新旧两款 Force 的前后胎压都是 25psi,因此分别对新旧款 Force 进行打气以达到标准值。
![]()
接着是车手过磅!本次测试由我秉轩与大魔王来进行,穿上装备的重量为 88.2 公斤,而大魔王则是 92.6 公斤,两车手之间的差距在 4.4 公斤。
![]()
车手体重的差距就由压舱物来补足。
![]()
加速测试同样由 QSTARZ 6000S 作为纪录,车手也会交换车辆及起跑位置以示公平,并且取最佳成绩为实测结果。
![]()
加速初期,Force 2.0 的离合器约莫在 3,000 转时接合,反应相当灵敏、轻快。反观初代 Force 则是直到 4、5000 转时才接合,起步加速反应上比 Force 2.0 稍慢一些。不过到 120 公尺时,初代 Force 凭借持续高转的强劲加速力道超过 Force 2.0。
![]()
到中段时,两车大约相距七个车身。此时 VVA 可变扬程的优势在高转速后出现,让 Force 2.0 开始拥有更好的加速性,不过此时已经接近加速测试末段,无法有效将差距缩短。
![]()
交换路线骑乘,初代 Force 到末段同样维持着大约 0.5 秒的领先优势。
![]()
从以下的成绩来看,Force 2.0 仅在初段加速时展现优势,随即被初代 Force 给追过。当然,Force 2.0 的使用里程才 200 公里,尚未进行磨合,因此推测在磨合后成绩会再好一些,不过想要获得更有感加速体验,升级传动相信是必要的手段。
![]()
不过需要补充一点,初代 Force 的原厂传动设定从起步开始就在 7,500~8,000 转之间运作,而 Force 2.0 则是在 6,000 转左右,随着车速慢慢上升,两者有相当大的区别,Force 2.0 要直到表速超过 100 公里才会突破 8000 转,想必是为了油耗表现做的妥协。从能源局颁布的车辆耗能数据来看,Force 2.0 无论在市区或是平均油耗来讲,每公升都比初代 Force 多跑 8 公里以上,油耗数据比初代 Force 来得漂亮许多。
![]()
【24 公尺绕锥】
Force 2.0 最让车迷捶心肝的,大概就是悬吊设计由原本的中置单枪改为双枪避震形式,究竟这部分对于操控反应造成多大影响呢?来看看 24 公尺的绕锥测试吧!
首先出发的车款为初代 Force,快速攀升的转速让车辆在低转接合时更需谨慎控制,长轴距加上后悬吊过于硬朗的设定,让车身在快速切换方向上不够灵活,最终以 6.045 的成绩完成绕锥测试。
![]()
接着是 Force 2.0,减少 65mm 的轴距让车身反应大幅提升。加上灵敏的油门反应,Force 2.0 在低速绕锥时展现相当轻快的车身动态,也做出 5.762 的优异成绩。
![]()
由于两台车都采用 MAXXIS R1N 运动胎,因此在轮胎性能方面差距并没有太大落差。不过大幅缩短的轴距的确赐予 Force 2.0 更加轻快且活泼的特性,这点也反应在最终成绩上。根据测试者大魔王的说法,虽然 Force 2.0 的成绩可圈可点,不过感觉前叉偏软,反而是双枪后避震表现不错,如果想要提升操驾性能,建议能从前叉着手。
![]()
值得一提的是 Force 2.0 悬吊所采用的零件代号为 BFV,就是劲战六代后来改用的版本。如果喜欢比较硬一点的回馈,建议可以使用代号为 B8R 的前期版本悬吊哦!
![]()
【40km/h-0 煞停测试】
新旧 Force 在辅助系统上最大的差异还有 ABS 防锁死煞车系统,不过由于安全性的问题,因此决定将测验项目从原本的时速 60 公里改为 40 公里。
首先出发为 Force 2.0,得益于 ABS 系统的准确介入,大魔王在全力煞停过程中相当稳定且平顺。
![]()
接着换使用后轮煞停,同样因为 ABS 的关系,就算大魔王单手扣住后煞也十分安心。
![]()
不过少了 ABS 的辅助,要急煞可就不是那么轻松写意。在前轮锁死的情况下,可以明显看到后轮已经有浮举的现象,如果速度再快一点危险性也会连带提升。
![]()
讲到 ABS 的有无在后轮更为明显。初代 Force 在 40 公里全力煞停时,锁死的后轮留下长长的煞车痕迹,煞停距离也明显增加,只能说行车辅助对于安全性不可小觑。
![]()
从 QSTARZ 的轨迹纪录来看,Force 2.0 在前后煞停成绩都明显优于初代 Force,撇开煞车成绩不谈,ABS 的辅助在安全性上就大大加分,毕竟在开放道路上多一分安全就是多一分保障。
![]()
![]()
【TCS 循迹系统】
为了验证搭载 TCS 系统的 Force 2.0 在安全性上的绝对优势,我们选择在充满碎石的路段表现。首先出发的 Force 2.0 在碎石路上大转油门的瞬间,立即侦测到前后轮速的差异并介入,绵密且平顺的作动让车辆依旧能在碎石路上平稳前进。
![]()
接着是没有配备 TCS 循迹系统的初代 Force,在大力转下油门的瞬间只见后轮持续打滑,造成车辆后段呈现左右漂移的状况发生。
![]()
TCS 系统有无的稳定性从两台车走过的路线高下立判,Force 2.0 在起步侦测到打滑后 TCS 系统立刻介入,让车辆平稳前进。与初代 Force 扭曲的动态形成相当大的对比。当然,使用碎石路是模拟下雨的水泥地或是标线等低摩擦力的路面,让车友了解 TCS 循迹系统在安全上的重要性。
![]()
两段测试用影片来看会更加清楚。
【山道动态】
结束动态测试,就来山道实际体验操驾感受吧!初代 Force 得益于高转速的持续输出加上中置悬吊的稳定性,在处理高速弯时相当扎实,让骑士感到信心十足。
![]()
而 Force 2.0 虽然在改为双枪避震以及缩短轴距后牺牲点稳定性,处理高速弯时较为谨慎。动力带集中在高转速的状态下需要早一点开油,以补足动力上的小缺陷。
![]()
不过缩短 65mm 的轴距大幅增加 Force 2.0 的回旋性,面对连续的低速弯道显得游刃有余。不仅如此,在拥挤的都会要穿梭在车阵中或是窄巷回转都十分受用。
![]()
【骑士四视图】
Force 2.0 虽然取消了前踏板的设计,让置脚空间较为侷促。不过采用较平整的座垫设计,让骑士不再受到分离式座垫的限制,得以用更舒适的骑士三角来驾驭车辆,减轻不少身形高大的骑士负担。不过修改过后的坐垫也让座高小涨至 815mm,让身高 173cm、跨长约 74cm 的骑士需要踮脚才能双脚着地。如果觉得压力太大的骑士,这部分可以考虑更换原厂精品的 795mm 低座高椅垫来获得改善。
![]()
【双载比对】
从后座的高度比对,阿娟在初代 Force 上下车时略显吃力,原因在于初代 Force 的双层式座垫设计,不过厚实的座垫在长途行驶下也增添些许舒适度。反观 Force 2.0,平整的座垫设计让阿娟在上下车时流畅许多,不过较薄的座垫厚度在长途骑行下会增加些许乘客的负担。
![]()
【大灯测试】
Force 2.0 在车头方面,导入了酷似自家重机 Tracer900 的头灯造型,究竟新款 Force 是否有不同之处呢?就来看看头灯的比较吧!
![]()
【近灯】
两台车都采用卤素灯泡作为照明光源,不过可以发现 Force 2.0 在光形方面更为集中,最大亮度落在车前 5 公尺左右。
![]()
【远灯】
接着在远灯方面,两台车的数值都十分相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Force 2.0 在 25 公尺以后的亮度明显降低,减少所谓“打鸟”的状况发生,对于其他用路人更友善。
![]()
【传动拆解】
想知道这次 Force 2.0 在传动方面下了什么苦心,未来又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装,就继续看下去吧!
![]()
首先看到引擎室的配置,有别于初代 Force,Force 2.0 将原先藏在车头的 ECU 移置车身后方,整体也更接近劲战六代的配置方式。
![]()
ECU 为 Denso 制品,上面也有 Force 2.0 的代号“BFV”。
![]()
电瓶型号为 GT7B-BS。
![]()
节流阀内径为 29.57mm。
![]()
喷嘴则是六孔的形式。
![]()
拆解过程中发现相当有趣的事情,以图中的汽缸头为例,Force 2.0 在零件上大量使用代号为“B8R”的六代劲战零件,而不是 Force 车系使用的“1DK”。与其说它是 Force 的改款车型,但血缘上面却更接近劲战车系。因此未来如果想要针对排气量进行升级,六代劲战的改装套件是可以沿用的。
![]()
接下来为了方便读者比较,我们就将新旧款 Force 的零件数据整理成表格,让大家一目了然吧!
【结语】
或许有些车友认为本次 Force 2.0 的改款不尽满意,不仅在动力方面相形见绌,连车迷敲碗许久的灯组也没有一并升级。加速表现是原厂搭配 Bluecore 引擎的调整方式,以节能为主的特性,想要还原的车迷透仅需透过传动升级即可达到相同的加速乐趣。至于配备方面,原厂不仅留给车迷相当弹性的改装空间,更将时下主流的电控辅助一次到位,以升级消费者的安全为出发点才是改款的主要考量才是。
![]()
原文出处:YAMAHA FORCE 2.0 深度测试!电控补足的超人气街跑
资料授权“小老婆汽机车资讯网”





















